他忘了自己,却被群众铭记
字体:大 中 小 |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| 视力保护色: |
——追记仁怀市九仓镇三涨水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宜堂(上)
王宜堂(左一)在工作中
引语
“我一个农村妇女,每天只是埋头干活,但我知道一件事,王支书在的时候,永远把我们这些农民群众装在心里,他走了,我们也会永远把他装在心里。”赵安芬说这话时,平静而坚定。或许,像头老黄牛一样在基层默默耕耘的王宜堂生前从未想到过——有一天,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,他曾服务过的乡亲父老会为他流泪,将他铭记。
2月15日,春寒料峭,脱贫攻坚“春季攻势”已全面启动。王宜堂在通知困难群众体检途中突发脑溢血。意识模糊之前,他从兜里摸出一叠钱,递到村民王照义手里,说:“三公,我可能不行了。这一千块,请替我转交给王奇江……我经常坐他摩托车,欠他不少钱呢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医院虽尽力抢救,但因王宜堂大脑内部出血量过大,仍无力回天。2月18日上午,年仅48岁的他永远离开了村里的父老乡亲,离开了自己挚爱的工作岗位。
因为他,穷山村将“脱胎换骨”
这是一条平整光滑的路,两旁是茂密的树荫,日光将大地烤得暖烘烘的,呈现出一派宁静。小贩王世江开着满载水果和零食的小卡车,沿着这路,从他居住的毕节市金沙县岩孔镇青风村一直开到三涨水村。
“上好的杨梅,免费试吃,管甜!”他拉着嗓子叫卖着,很快围过来一群顾客。
“老表,你今天生意能这么好,要我说,你得感谢王宜堂。”一位买水果的村民说道。
“我是要感谢王宜堂噻,没有他,这条路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修得好。”
说完,大家都凝神看着眼前的这条路。
三涨水村位于仁怀市与毕节市的交界处,南来北往赶场者众多,而这条路就是连接两地的纽带。可是在去年12月之前,连接横岔与青风村的纽带末端,却满是“破洞”与“褶皱”。说来令人吃惊,这段路长不到3公里,但是从建毛路到完成硬化,却花了六年时间!为什么?因为穷!村里拿不出修路资金。所以,这段路一直在修修补补,依旧是破破烂烂。老百姓出行赶场极不方便,雨天还经常摔个“狗啃泥”。
王世江就是见证者之一。四五年前,他为了养家糊口,批发了一些水果零食,用三轮车载到三涨水村做些小买卖,成了半个三涨水村人。“以前这路烂得很,只要下点雨,车辆根本没法开,我都是趁天气好才过来,多年来都是如此。”王世江回忆。
于是,把路面硬化,成了大家的共同心愿。可是,对于三涨水村这样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来说,根本没钱出资修路。在大家愁肠百结的时候,时任村主任的王宜堂作出了承诺:“乡亲们放心,我会努力争取项目资金,这条路一定会修好!”
王宜堂联系到挂帮部门,经过一番争取,拿到了六万块修路资金。然而,马上他就愁了,六万块哪里够!只有动员大家共同捐资投工,这条路才有希望修好。当王宜堂向横岔组的村民们说出这个想法时,大家的回答令人感动——“钱实在不够,大伙一起凑。我们这么一个边远的地方,自己不投钱不干事,就会一直穷下去。”于是,每个村民都投钱,12户村民每家都投工投劳,怀着决战脱贫的信心去干,再艰难,也要把路修好。
“这条路,从开工到去年12月完工,不管是运水泥还是拉钢钎,宜堂始终和我们在一起,从不缺席。”王照义老人说道。如今,破烂的公路已经成为历史,眼前的它,已是一条干净平整的纽带,王照义常常坐在自家门前,望着各种车辆撒欢般地开过。“这条路现在白天夜晚都有车子跑,车子开到家门口,我们就直接上车赶场去。”
“对我们镇发展最大的制约,主要是交通条件过于恶劣。”九仓镇党委副书记周强说道。九仓镇有着优良的土壤、生态环境与水质,自古物产丰饶。农业时代,这里有着“怀南九道仓,茶米鱼面乡”的美誉。后来,工业时代的到来,让这个依旧依赖传统农业、地处边缘地带的鱼米之乡,逐渐被世人遗忘。如今,九仓镇及三涨水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——仁怀市委常委会在专题研究讨论王宜堂事迹后,作出决定:聚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,在一年时间内,让三涨水村发生“脱胎换骨”的变化!
“在王宜堂事迹的感召和鼓舞下,我们誓要决战贫困。如今我们正立足产业发展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,大力推进水、电、路、讯等基础设施建设……”周强兴奋地说道。
“贴”在墙上的三涨水村
这是一面斑驳的老墙,贴满了各种色彩的招贴,几乎每一张都与三涨水村有关。王宜堂家的老屋是20多年前他父亲修建的,王宜堂生前亲手将村情概况、村民收入、脱贫任务等抄写在纸上,糊在老屋墙壁上每天看。曾当过村小代课教师的他,字体俊秀而清雅。在一张2011年的旧日历上,写满了一个个手机号——这些号码都是三涨水村村民们的。它们佐证着一个有11年党龄的党员,如何尽职尽责以至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。这些招贴和手抄,王宜堂的妻子曾德萍至今未撕去。
“他经常告诉我,做人要对得起良心,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,既然吃了这碗饭,就要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。”曾德萍轻轻擦拭着王宜堂的相片说道。她是一个饱经岁月风霜的农村妇女,手上布满触目惊心的冰口。“只要一个电话,他就会马上赶到村里,所以我平常基本见不到他人。”曾德萍叹息道。他要么挨家挨户通知群众参加免费体检,要么走访贫困户宣传党的政策,要么召开群众会商量村里的发展路子……哪怕不是自己的职责,甚至是邻村叫去帮忙,只要有空,他马上就去。曾德萍说:“他性子直爽,人家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。”她回忆,有一次,政府发放的门牌号比实际村民户数少,邻居王银堂家没有领到门牌号,很是着急。王宜堂便和妻子商量,先把自家的门牌号让给王银堂家。
三涨水村是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,在农村,这样的村子管理起来难度大,因为群众意见不统一,稍不留意,村干部就有“偏袒”之嫌。但,凭借诚实和勤恳的工作,王宜堂获得了村民的一致支持,大家都拥护和信任王宜堂。他从2005年开始担任村治安调解员以来,先后被村民们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、主任。去年,他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。
有人为他抱不平:王宜堂连任两届村主任,群众呼声最高,可是他的职位却越搞越“倒退”了。
2016年底,三涨水村班子面临换届,由于年龄原因,王宜堂成了副支书,组织上希望他在继续为村里服务的同时,辅佐刚来的年轻人。本来怕王宜堂想不通,可没想到,王宜堂一点都没有怨言,他说:“不管干什么职位,不都是为乡亲干事吗?我愿意服从组织安排。”
就这样,为了整合班子,给年轻人搭建干事创业平台,虽然收入比以前少了好几百块,但他依然乐呵呵地奔走在脱贫攻坚的一线,无怨亦无悔。
三涨水村便民服务中心入门的第一个座位,就是他的办公桌。在村民的记忆里,每天早上,他穿着深蓝色的旧式西装来到这里,把院子打扫干净,然后坐到自己的位子上,为前来办事的村民做好服务。在王宜堂走后三个多月,他的岗位牌依然放在那个熟悉的位子上,同事们将他的桌面收拾得一尘不染,仿佛他还会穿着那件深蓝色的旧式西装出现在这里,为大家办事,从未离去。
公正无私的“当家人”
镇党委书记袁仁涛难忘那个情景。2月19日,得知王宜堂离世的噩耗后,他立马组织镇领导班子前往王宜堂的家里慰问。“我没想到现场有那么多老百姓,黑压压的一片。我们一到,全都围了过来,说宜堂家里很困难,请求组织多关心他的家庭状况。”这让袁仁涛十分感叹,一个村干部离世后,老百姓会这样为他请愿。
袁仁涛说:“当时我还在担心一个问题,因为在农村,有时候村干部去群众家里走访宣传,难免会受邀喝两杯小酒,我怕他是因为醉酒才突发脑溢血。随后我们做了深入调查,结果老百姓说,别说喝酒了,他连饭都不会在群众家里吃一顿。”袁仁涛叹了一口气,“我很愧疚,这样一个好干部、好兄弟倒下了,而他的家人除了对我们说感谢,至今没有向政府提任何要求。”
李永生老人今年88岁,是一名有着59年党龄的老党员,和王宜堂的父亲是老同学。“他啊,跟他父亲简直一个样,是那么正直诚实。”李永生的家就在村办公室旁,由于村里物资紧张,王宜堂有时会上老人家里借扫帚、板凳等工具。“很客气,早上借,下午就还。我对他印象一直很好。”李永生笑着说,“有时候他大老远地跑来上班,我就叫他来我家吃个便饭,他不吃,连茶都不喝一口。”
与他共事多年的原老支书舒泽祥回忆,有好几次去村室,都碰巧遇到王宜堂将村民送来表示感谢的烟和酒一一退回。
这些,都被群众们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。王宜堂曾对村干部们说,“不缺吃不缺穿,干嘛要占群众便宜?”有时,他甚至会给人一种太不通人情世故的感觉。可日子久了,大家便明白了他的为人。群众有求必应,但违反原则的事和违背良心的事,一概拒绝。他只愿一心为民、两袖清风,做老百姓合格的“当家人”。
在农村,如临时救济粮、救济款的发放以及低保名单的确定等分配不公现象,常常是引发群众矛盾的导火索。但在三涨水村,王宜堂坚持公正透明办事,让大家心服口服。有一次,上级为三涨水村下达了临时救济任务,村里将名单报给王宜堂签字,王宜堂看后,将其中两户取消了。“这两家人我了解,不符合要求,再说与我有一定的亲戚关系,我不同意。”
照明组村民组长任希明因为家里孩子上大学,希望王宜堂帮他解决低保,被王宜堂不留情面地拒绝了。
“我当了22年村民组长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,就不能解决个低保?钱是国家的,又不是你的!”
王宜堂解释,低保只能解决给吃饭都成困难的群众,你自己算算,你家的收入是吃低保的标准吗?如果你家孩子读书真有困难,我用自己的工资解决,行不?许久后,任希明理解了王宜堂。
2016年2月,王宜堂发动群众建设鱼塘,有10多家农户的田将被占用,镇里要求农户到现场确认土地面积。可当农户们听说王宜堂也在现场时,都不去了,“既然他在,我们就没必要去了。他量多少就是多少,我们相信他。”
曾德萍说,王宜堂从当村干部开始就告诫她,不允许收受群众送来的任何礼物。当地纪委证实,11年来,三涨水村从未有群众到镇里反映王宜堂的问题。
帮助穷人的穷支书
“王支书,你当个村干部,怎么还抽旱烟哪?”闲聊时,村民调侃道。
“香烟哪有旱烟好抽。”王宜堂一本正经地回答。可是大家都心知肚明——他骗大家,他是为了省钱才改抽更便宜的旱烟的。他不仅戒掉了香烟,连皮鞋也换成了廉价的解放鞋。为了省钱,他宁愿早出晚归,走六公里的山路步行上下班。可是他这么节省,却不是为了留给自己或家里。
王宜堂省下来的钱都干什么去了?原来,虽然自己过着俭朴甚至是困难的生活,可王宜堂对他人却很大方,镇里或村里开完会,他总喜欢抢着为参会的组长、村民开车费,有时还会请大伙在小餐馆“搓”上一顿。而且,他时常瞒着妻子,偷偷帮助困难群众。
横岔组村民杨光海的妻子得了白血病,家里人东拼西借凑了七八万元,早已倾家荡产,可是巨额的治疗费用仍在继续增加着,实在无力支撑,杨光海只得将妻子接回家。王宜堂闻讯后连夜赶到杨光海家,看见一家人愁眉紧锁,他连忙安慰他们说,别灰心,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发起救助,许多善心人会帮忙的。这一席话让杨光海看到了一丝希望。临走时,王宜堂将身上仅有的50元钱给了杨光海。回到家,王宜堂发动身边人在网上为杨光海妻子献爱心,很快就筹集到了8000多元善款。那段日子,王宜堂常去探望杨光海一家,捎上一些慰问品,有时还会塞个一两百元。“在最无望的时候,宜堂每晚都会宽慰我,告诉我别想太多,一切都会好起来。现在他也走了……”说到这里,杨光海双目呆滞,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。
侯保华因患有肺结核,不能参加劳动,三个女儿还在读书,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妻子强撑,老屋已是摇摇欲坠。在王宜堂的关心和帮助下,侯保华的危房得以改造,家里还养起了猪牛羊。侯保华的二女儿考上大学后,他还每学期资助孩子四五百块生活费。
这些年,王宜堂争项目、要资金,带领群众决战贫困,三涨水村逐渐发生着变化——通村公路全部硬化了,群众的房屋也渐渐变成小洋楼,不少人家都买上了车。可是说来心酸,王宜堂自家却相当寒碜,连家里的十亩高粱地,都是从别的农户手里租来的。记者在王宜堂的老屋里环视一圈,没有看到任何值钱的物件,厕所是在猪圈里用木板搭的简易蹲坑,两张旧凉板椅,一个烤火炉,15年前买的彩电早在几年前就已开不了机,冰箱里只有几个苹果和几棵已不新鲜的蔬菜。
这就是王宜堂。
后记:
“此群是为了建设美丽的三涨水,宣传弘扬王宜堂精神而建的群,欢迎群内各位再请精英加入,出谋划策……”不久前,村里的干部用微信建了个“三涨水村发展群”,不到几天时间,140多个村民进了群,村民还拟定了群规。
如今三涨水的发展氛围,是王宜堂生前无限期待的。2月14日,在突发脑溢血的前一天,他在工作笔记上写了如下内容:2016年,红粱、核桃、养牛场、鱼塘;2017年,玉娥寨、新房子组种植核桃,茶叶1000亩,钩藤400亩……
王宜堂动人的精神事迹,引发了从中央到省市各个层面对他家庭状况,以及对三涨水村发展的关注。尤其是对后者的关注,为三涨水村今后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心剂。
4月10日,中共仁怀市委追授王宜堂为全市“优秀共产党员”,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王宜堂同志学习。
4月3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书记处书记、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在《人民日报》(内参)第551期《一颗为民心,一个纯粹人——追记贵州仁怀九仓镇三涨水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宜堂》上作出相关批示。随后,省委书记陈敏尔,省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李邑飞,时任省委常委、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等相继对王宜堂事迹作出批示。
5月8日上午,仁怀市专门召开了三涨水村脱贫攻坚重点帮扶工作会,明确仁怀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长、统战部长李锋挂帮三涨水村,同时成立三涨水村脱贫攻坚重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,从规划编制、基础设施建设、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切实提供帮扶,将三涨水村重点打造为全市脱贫攻坚示范点,努力实现百姓富、生态美的目标。
5月10日,中共遵义市委追授王宜堂为“全市优秀共产党员”。
5月10日,贵州省委追授王宜堂为“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”。
……
“王宜堂是我们的好干部,好哥子,他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知道何为奉献和担当。”九仓镇党委副书记周强振奋地说,“他的精神会一直鼓励我们,鞭策我们。所以,尽管远离城市的繁华,但九仓会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奋斗不止、继续前行。他没有完成的事,由我们来继续完成!”
“三涨水,好地方,有个支书王宜堂。一生只为党事业,百姓困难放心上……”邻村的小湾村副支书周强凡被王宜堂事迹深深感动,为王宜堂创作了一曲快板,没想到微信群一传开,大家都跟着唱起来:“打造仁怀新气象,和谐酒都丽九仓。各级组织齐关注,先进事迹美名扬。”
王宜堂在世时,曾发动群众修建的14亩鱼塘,如今已接近完工。据村支书舒泳介绍,鱼塘周围还将种植200亩经果林。王宜堂带领群众种植的1000亩薄皮核桃,不少已经挂果,村民期待不久后,能卖个好价钱。
如今的三涨水村,处处感受到一种活泼向上的氛围,脱贫攻坚的疾疾脚步踏在坚实的土壤上,劳作的人们,时常会忆起那个熟悉的身影。(本报记者刘伊霜)
相关阅读